在我國的聯邦憲法中,馬來人被稱為馬來人,東馬原住民被稱為土著及Bumiputra∕Native,而西馬原住民則被稱為Orang asli∕Aborigine。Asli原為阿拉伯語,意為本源asal,顧名思義,西馬原住民可視為半島的本原民族。
一般上,半島原住民被劃分為3大類,即小黑人Negrito、Semoi與原初為馬來人Proto-Malay。這3大類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約18個部族。據知,在2008年,其人口為約185,000人,約占總人口的0.5%。根據原住民事務局JHEOA(設立於1954年)的資料,在2000年,有53.8%信仰傳統的部落信仰∕宗教;16.8%為穆斯林;7.4%為基督教徒,無宗教信仰者17.6%及其他4.5%。
或許是人數少的原因,大馬人一般上並不註意這個群體,而實際上,他們也是全民中,最被忽略的少數群體,可說比東馬的原住民更被忽略。盡管他們也被歸類為土著。說起來,東馬的土著,也常抱怨他們是其他土著或少數∕弱勢土著,以別於占人口多數與強勢的馬來族。伸言之,土著這用語不但把國民分為土著與非土著,土著中也有強勢與弱勢的分類。這就是大馬的政治現實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BBC|Travel
By Marlene Goldman
本南人曾經是婆羅洲上的游移狩獵民族,如今成為了保護森林家園的環保鬥士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《國際河流》指出,地球上的河流猶如人體內血管,攜帶各種物質養分,提供生命所需,以及作為交通輸送的樞紐,為人類社會與生態服務。截流建大壩就像膽固醇太高的人,讓血管給堵塞了。其後果大家都知道,不是冠心病,就是腦中風或心梗而粹死。目前世界許多河流遭欄截,為生產人類社會,特別是工業的電力需求。水壩的建造不但會立即沖擊當地環境生態與人群社會,以及影響微氣候與誘發地震的事件。如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與月前世紀脊頂尼泊爾的7.1級的地震,皆被認為是由於水庫的重量,而激發的地殼活動,導致千萬人的傷亡與財物的損失。
東方日報『八方論見』文/李健聰
已故古晉國會議員沈觀仰在其1991年著作《追求透明》中提起公眾對於原住民課題的關注時,寫道:「目前華人社會,還是停留在討論華社困境的小框框內,對其他民族面臨同樣的民主民權問題,依然缺乏關懷與認識,這是華社的缺點。」(270頁)
我讀畢汗流浹背。1991年到2015年,他們的路障,依然是我國大部分人民的心障。24年後,我們是否還在原點兜圈?為什麼我們總是「看不見」邊緣族群的課題,就算他們來到我們的鼻尖?是看的人,還是被看的人有問題?
對雨林的無知
《星洲日報 · 砂拉越》 作者/詹雪梅
雨林的萬物無論是虫鳥、野獸,還是游魚都有其規律,一旦被干擾、破坏,一切生活形態都將很難被複製,包括被山林賦予力量與創造力,得以繪出色彩豔麗造形獨特圖騰的的原住民文化。一旦被干擾、破坏,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片死寂,植物、動物、原住民文化都將死去。
她說:我雖然不住在砂州,但我非常擔心。
我說:雖然住在砂州,但我從不擔心。不是因為我勇敢,也不是因為我對政府充滿信心,更不是因為我對未來滿懷憧憬,而是因為我無知。
聖誕-希望和信念的季節
THE SUNDAY POST|Thoughts & Opinions
HOW I SEE IT|SEE CHEE HOW 施志豪
ADUN BATU LINTANG & HUMAN RIGHTS LAWYER
巴都林當區州議員,人權律師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【當今大馬|時政】此岸彼邦|黃孟祚
砂拉越非政府組織先驅、長期致力於原住民人權與福利事工。專欄作家、社會與環境的諮詢員,著有《顧全大地》及《邁向永續農耕》二本書。
婆羅洲伐木業對原住民的影響
作者:前田實津
譯者:林蕙穎
東南亞的大規模森林砍伐活動,已對環境生態產生無可挽回的影響,而這件事情向來都被媒體廣泛報導。雖然「環保」這個字眼人們已熟悉不過,但在環保意識提高之際,伐木對原住民究竟造成何種影響,卻是鮮為人知……
《普門》第176期【峇之森靈】文/烏舜安咿
伐木的開發,水壩的建設,對於生於森林,長於森林的原住民而言,是邁向城市文明而進步,或是原始生活的退步,誰也說不上來。
《普門》第174期【峇之森靈】文/烏舜安咿
年邁的原住民明白,傳統文化已出現斷層,年輕一輩甚至嫌傳統節慶麻煩。再多的憂慮,也只能往回憶裡思念,那載歌載舞,夜夜笙歌的舊時代……
生活歲月的長屋走廊
《普門》第172期【峇之森靈】文/烏舜安咿
長屋是原住民生活的集體回憶,禦敵用的高腳、歡慶活動的長廊、伴隨原住民度過許多風雨日子,建立了人與人,人與大自然深厚、和諧、真摯的感情。
與大地共舞的森林兒女
《普門》第170期【峇之森靈】文/烏舜安咿
捕魚打獵,種稻拔菜,是峇南人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,但隨著發展巨輪的破壞,美麗的山河不再,只剩下峇南長者立志死守家園的辛酸誓言。
峇南,如果可以重來
《普門》第168期【峇之森靈】文/烏舜安咿
當伐木公司駛着文明的巨輪,來到森林的面前,峇南人曾經為興建道路和工作機會興奮過一陣子。而如今,他們卻在現實和記憶中喃喃自語:如果可以重來…